近两年,车市持续低迷,我市汽车销量呈同步下降趋势。“金九银十”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销售旺季。进入9月份以来,汽车经销商并没有感受到暖意。
“往年入秋后就忙起来了,特别是年尾,大促销、冲销量,整天忙得团团转。今年还没有忙的迹象,心里也很忐忑。”一位在某4S店工作近5年的汽车销售人员告诉记者,身处车市的神经末梢,她对市场变化异常敏感。
从2008年到2017年这短短10年内,中国汽车市场的年销量规模从1000万辆升至3000万辆,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汽车销量第一。2018年以来,在市场环境等多重不利因素作用下,车市遇冷,经销商遭受巨大压力,这股压力自然传导到了销售人员身上。
市场到达峰值
市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为什么减弱了?很多人认为,由于生活条件改善,购买力提升,市民对汽车的消费热情高涨,前些年,市场快速爆发,一直呈增长态势,汽车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走入千家万户。几年过去,市场到达一个峰值,趋于饱和了。
“很直观的感受是,马路上车明显多起来了,小区里面到处都是车,停车位是越来越紧张了。”70多岁的刘女士住在我市一老小区,就在这几年,她目睹了原先宽阔的小区空地一点一点被汽车吞噬。
我市汽车销售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1月、2月。据统计,车市一片红火时,高峰期我市(不含京山、钟祥、沙洋地区)汽车月销量可以达到3000辆。几年增速维持下来,我市汽车保有量大大增加,购置汽车代步的需求也就降下来了,取而代之的是提升品质的需求,而这部分需求十分有限。
需求发生变化在市场已有明显体现。“身边早几年购车的,多数都选择价位在10万元上下的。买个车,大部分人还是要开几年才会换。我要是现在再买车,更多的是考虑换高档车了。”市民孙先生说。
还有人认为,市场趋于饱和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,汽车市场竞争激烈,也影响了销量。如今,同一汽车品牌分出不同车系,国产品牌也多起来,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更大了。
政策刺激作用减弱
除了市场环境,连续两年的购置税优惠政策透支了市场需求。
2015年9月,由于市场疲软,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,1.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(即由10%税率减按5%税率征收),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2015年,我市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约10%。2016年,政策刺激效应逐步显现,汽车销量同比上升约24%。
政策原本于2016年到期,但是此后又延续了一年至2017年年底,可是优惠力度有所收窄,对购买1.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,车辆购置税税率由5%提高至7.5%。2017年,我市汽车销量增速又有所放缓,同比增长约12%。而到了2018年1月1日后,1.6升及以下排量车型不再享有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,税率由7.5%提升至10%。2018年全市汽车销量同比下降约17%。
从分析数据不难看出,我市汽车消费与政策变化有着高度的关联度。
“购置税政策只能让消费前置,并不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。购置税优惠政策终止,购置税的高点对市民的汽车消费欲望形成了抑制。”业内人士认为。
豪车消费逆势增长
在如是市场环境中,车企之间的品牌分化、淘汰、突围显得更加激烈。
车市下滑,但豪华车辆消费逆势增长。2018年,财政部宣布进口车整车税率从25%降至15%,整体下调10%。这次税率下调是促进消费的政策降税红利。在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,降低关税对国内进口车市场无疑是一大利好,豪华品牌车销量在低迷市场中得以逆势增长,奔驰、宝马和奥迪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增长。
整体而言,车市萧条主要是低端车销量下滑所致,但是在趋冷的市场环境下,豪华品牌车迫于销量目标不得不在价格上做出一些让步,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,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民汽车消费的升级。
汽车是家庭支出中除房子之外的大额消费品,对国民经济中消费的影响较大,激发汽车消费的增长潜力是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抓手。9月4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》,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、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。其中,第十条中提及释放汽车消费潜力,包括放宽限购、支持购置新能源汽车、促进二手车流通等。有专家认为,这些政策发力,有望使汽车从消费增长的拖累因素变成牵引因素。(记者 周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