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,我市气温迅速升高、雨水增多,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期,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,为此,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示消费者:不随意采集、买卖、食用野生蘑菇,以防误食中毒。
据悉,常见的毒蘑菇有毒鹅膏菌、白毒鹅膏菌、鳞柄白毒、肉褐鳞小伞、毒丝膜菌、细鳞线膜菌、秋盔孢伞、条盖灰孢伞等。对于野生蘑菇,目前尚未形成可以用来鉴别其是否有毒的简易科学方法,如吃完蘑菇后感到不适,包括恶心、头晕、呕吐、幻视、幻听等症状,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治疗;如果来不及就医,应立即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、洗胃、灌肠等处理,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余蘑菇,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,防止病情加重,并尽快到医疗机构诊治,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,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救治。
对于不认识的蘑菇,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做到不采摘、不加工、不经营,确保所加工、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品种。凡是集体聚餐、举办宴席、学校和工地食堂禁止采购和烹调野生蘑菇,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。
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市民,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,中毒表现各异,主要有恶心、呕吐、流涎、流泪、精神错乱、急性贫血、黄疸、脏器损害等,中毒后,病情凶险,病死率高,且没有特效疗法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识别毒蘑菇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物种鉴定,但是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的蘑菇长得太像,即便是专家有时也需要专业的仪器才能鉴定。目前没有简单、易行、可靠的鉴别方法,不要轻信民间、网络流传的识别方法。(记者汪兵洋 通讯员张亮)